导读:采集侠 • 2019年06月09日00:29 • 网络整理未来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要成为科技公司?转型成为科技企业,不是为了取代现
采集侠 •
•
网络整理
未来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要成为科技公司?
转型成为科技企业,不是为了取代现有的市场领导者或捍卫自己的领土,而是可以从技术解锁的大量商机中获益。
汉斯-保罗•博克纳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大型科技企业总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苹果和亚马逊的估值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对缩略语情有独钟的华尔街投资者们将Facebook、苹果(Apple)、亚马逊(Amazon)、Netflix和谷歌(Google)五家公司统称为“FAANG”。同样,在中国,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大科技公司也被统称为“BAT”。这八家公司的总价值超过了欧元区、新兴市场以及日本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
这些企业不断发展,在曾经不甚熟悉的新行业领域开疆辟土,不遗余力地追逐客户和发展。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企业已不再是单纯的科技企业。
这种转变现已得到认可:标准普尔500指数已将Alphabet(谷歌母公司)和Facebook归入名为“通讯服务”的全新行业领域。与此同时,科技公司吸引着高等学府和老牌企业的顶尖人才,他们希望参与打造令人激动的未来。换言之,科技巨头对所有行业、所有企业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由此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成为科技公司?
没错,商业媒体多年来一直都在告诉我们,由于数字工具日益普及,许多(甚或所有)传统公司都已转变为科技企业。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采用先进技术和采用数字原生企业运营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就是说,采用新技术并不能自动把公司转变为科技企业。
在我们看来,所有的企业都应当成为科技企业。但让我们考虑一下其中的意味。
我们不建议非科技企业与科技巨头正面交锋,虽然部分企业正在这样做。
例如,在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致力于把这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转变成一家科技企业。在 “科技引领金融,金融服务生活”的理念驱动下,平安集团开始提供云计算服务。
同样,从事能源电力、水资源与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其华东设计院下设了华东工程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通过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打造“智慧城市”,实现“虚拟建造”。
然而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在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电子商务、搜索和社交媒体等领域内能与科技巨头一较高下的希望十分渺茫。
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提供商之一,占据了美国电商市场的半壁江山;谷歌手握全球搜索引擎市场超过90%的份额;Facebook每月活跃用户数量超过20亿,在美国移动社交媒体市场独占鳌头。同样,在中国,腾讯凭借被誉为“万能应用”的微信,主导了在线通讯和在线支付两大市场。在网络效应的影响下,这些企业的算法随着用户的增多而日益完善,不太可能在短期内丧失领导地位。
对非科技企业而言,促使它们转型成为科技企业的主要原因不是取代现有的市场领导者或捍卫自己“领土”,而是通过采用关键工具更好地在数字化时代寻找机遇。
没错,技术就是关键工具之一,比如新技术平台可以提供全新的产品和服务。但同样重要的是,企业要拥有正确的思维模式才能把握科技带来的机遇。
我们认为,企业应培养一种“变革不息”的思维模式,集雄心、乐观、想象力、质疑精神、对新想法的不懈追求以及面对灰暗前景依然坚忍不拔的品质于一身。这种思维模式,也是企业得以吸引优秀甚至顶尖人才的关键所在。
科技公司现已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企业,他们从小型创业公司发展而来,将科技与独特的思维模式合二为一,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助其走向成功的关键要素,是每家企业都渴望实现的“以客户为中心”。 他们从数据中汲取洞察,采用灵活敏捷的方式,每当客户行为发生转变就会立即作出响应,顺势而变。他们也因此成为吸引顶级人才的“香饽饽”。此类企业不受等级制度、官僚主义和传统的约束,处处充满了蓬勃发展的好机会。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技术和思维模式这两大关键要素展开进一步探讨,旨在了解非科技企业如何把两者结合到一起,寻找新的发展道路。
技术
毋庸置疑,大型科技企业都是尖端技术的先驱。技术是他们多年来比传统非科技企业更具优势的地方。通过控制信息流,他们在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特别是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牢牢占据了一席之地。在此过程中,他们成功把握了不同行业领域的众多商机,包括市场营销、销售和分销等。
文 / 采集侠 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