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华商务网 > 资讯 > 正文
新华商务网-移动版 首页

传统手艺|让高原妇女绣出美好生活

时间:2019-03-28 15:24
分享到: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是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或图案,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而在我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也有一种独属于土族人民的“盘绣”技艺流传于世。土族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传统的盘绣绣品以黑色纯棉布为底料,以密集的绣法为基调,以大面积繁绣为特色,其图案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色泽鲜明。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 云气、 太极图、 孔雀戏牡丹等。盘绣作品展现出了土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博大精美,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工匠精神传承土族盘绣文化

李发秀在家刺绣。

    青绣已成为青海一大特色。

    出生于1959年的李发秀,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一位农民,也是土族盘绣的传承人。从幼年开始学习盘绣技艺至今,李发秀一直在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古老的土族盘绣技艺。

    按照土族的传统,土族女人有了女儿后,会用十几年的时间手把手地传授女儿盘绣技艺。女儿出嫁时,要在娘家办一场个人绣展,以展示自己的聪明能干。

    土族女子几乎人人都会绣活儿,李发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发秀说:“我7岁开始学盘绣,14岁即学会了土族刺绣的多种针法及基本构图,阿妈说姑娘家要不会绣,会被人看不起,我的嫁衣就是我自己绣的。”

    “盘绣做起来很不容易,绣布也跟别的绣布不一样,要先用浆糊把棉布粘起来,再把布压平,自己想图案、配颜色。为了达到镶色和顺的效果,一种色彩往往要选择若干个色级,如一朵红色石榴花从深到浅要配十多个色级的绣线。”李发秀说。

    李发秀的盘绣技艺精湛,她的绣品色彩丰富、图案美观大方兼具民族特色。2008年,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藏于深闺的土族刺绣品随着李发秀的名气,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眼球。

    1995年,李发秀参加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活动,参会的国内外人员都很欣赏李发秀的刺绣作品,一位叫凯洛的加拿大女士对李发秀的绣品很感兴趣,当场定制了李发秀的绣品。1996年凯洛又来到中国,专门拜访了李发秀,并购买了多件绣品。

    李发秀通过与这位外国友人的交流,意识到盘绣绣品不仅是土族人民的挚爱,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这激发了她弘扬和传承土族盘绣的热情。

    作为土族盘绣的传承人,李发秀意识到,土族盘绣若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她尝试从多角度对土族盘绣进行创新:在图案设计上,融入时代元素和标志性事件,为土族盘绣带来新鲜气息;在品类拓展上,以香包、荷包、挂件等实用性种类为主,同时将盘绣的底料由传统的黑棉布换成织锦缎,使盘绣更美观;在销售方式上,除了顾客上门、电话定制等,还开设了网店。

    2009年,李发秀的盘绣作品在“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中获金奖;2010年,她被授予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如今,已近60岁的李发秀仍然为传承、发展土族盘绣忙碌着。她曾多次被聘为互助土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乡镇土族刺绣培训班”专业教师,她还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当地30岁至40岁之间的刺绣爱好者,向她们传授盘绣技艺,多年来已培养了八百多名盘绣人。

    目前,依靠盘绣为家庭创收的土族妇女占全村妇女总数的60%,每逢当地集市或周边乡镇举办才艺展示活动时,她们就带上自己的盘绣作品去展示、参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艺三十余年的李发秀曾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和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中国故事"等大型活动中展示技艺。2009年,她的盘绣作品在"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中获金奖。2010年授予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对一名土族女子来说,盘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功课”。互助县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得元对记者说。

    土族少女一般从小跟随母亲或长辈学习刺绣,在待字闺中的两年间,就要独立完成各种绣品,作为自己的嫁妆。土族女子出嫁前,要在娘家和婆家都要举办一个盘绣个人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所有亲朋好友、本家邻舍一一展示,俗称“摆针线”。婚后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她们又会像当初自己的母亲那样,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 将这种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代代相传下去。如此岁月历经上千年,形成了土族盘绣特有的“气质”。

    互助土族盘绣艺术是土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承载着这个民族变迁史中太多的文化信息,是整个土族精神凝聚的物质象征。

    李得元告诉记者,由于费时费力,早些年许多年轻人不屑于学习,熟练掌握的一代又渐渐老去,这门古老的民族技艺一度曾面临后继无人断层流失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员对盘绣做了一些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这门古老的民族技艺重新焕发活力。目前正以它形式上的质朴无华、内容上的古老含蓄以及色彩上的大胆运用逐渐引起世人的重视。

    冶生莲手中的精彩人生

冶生莲的店里挂满了琳琅满目的作品。

    右手平端绣绷,左手捏针,一缕缕五彩的丝线在灵巧的双手中上下翻飞,交织相融,汇聚成一幅幅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美丽画卷……每天下午,平安驿袁家村的一间小小绣房内,冶生莲和她的小伙伴总会沉浸在这里绣山绣水绣花鸟。从2012年开始接触刺绣至今,7年时间不仅练就了精湛的绣技,更绣出了她的精彩人生。

    2000年,冶生莲下岗了,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在城东区共和路租下了一间小店铺,做起了润滑油生意,由于她待人热情诚恳,诚信经营,润滑油经销店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润滑油代理专卖店,并安置了5名下岗职工,先后6次被省、市及城东区工商局评为“诚信个体工商户”、“先进个体工商户”、“价格诚信先进单位”、“光彩之星”、“放心门店”等荣誉称号。

    通过自己的努力,冶生莲的生活逐步富裕了起来。当她看到社区里无业、失业、残疾妇女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时,不由想起自己当年下岗时的困境,为此她萌发了带领她们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想法。2012年11月,冶生莲参加了编织、刺绣技术培训班。并掌握了技术,了解了销售渠道,主动把社区里没有稳定经济收入但能够进行手工劳动的家庭妇女和下岗职工以及残疾人员组织起来,为她们进行免费培训,并成立了“依莲”阿娘手工编织队。

    很快,姐妹们掌握了基本的手法,一批批手工编织的地板袜、包袋、儿童手工刺绣工艺布鞋、 民间盘绣、拉绣、十字绣、丝带绣等作品在各种集市上供不应求。经过几年的发展,“依莲”阿娘手工编织队手工编织培训工作室已覆盖湟中、湟源、大通、平安、贵德等社区县,并建立了5个手工艺培训点,拥有长期从事手工编织人员60余人,为带动西宁周边县乡妇女脱贫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

    从画画到走针,从在破布上练习,到简单的荷包、小挂饰、鞋垫绣品,没有刺绣基础的冶生莲只能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一针一针地练习,尽管指头上早已像蜂窝一样全是针眼,但倔强的冶生莲却跟绣花针“较上了劲”,始终不肯服输。“那个时候手太笨了,绣出来的东西歪七扭八的,现在如果你让我去看当年绣的东西,那完全是一种惨不忍睹的感觉。”想起初学编织刺绣的情景时,冶生莲笑着打趣道。

    “刺绣本身就是一项古老的技艺,虽然老一辈有人会做,但会这门手艺的人不是很多。”虽然我是男儿身,但传承这事儿需要有人去做啊。”平安区沙沟乡沙沟村村民韩彪对记者说。如今,韩彪通过快手平台,现场演示刺绣牡丹花,一幅作品能卖到8000元至上万元不等。

    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刺绣的手艺,是67岁的土族阿姑牛麻素少女时期就学会的。她告诉记者,那是个年轻媳妇都会扎花的时代,没有人特意教。她就坐在母亲旁边,看着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制。时间长了,自己摸索着也就会了。“我从小就爱做一些手工活,原先只是因为兴趣在家做着玩儿,没想着靠做这个赚钱,只是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会把家里做多的盘绣拿到集市上来卖”,后来越做越多,又开始往亲戚家送,有时候一做就是一整天,闲的时候就会想做,要是不做,心里空落落的,心慌得很。”她眯着眼笑着说。

    传承民族特色手工艺,创新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发扬巾帼志愿服务精神,为更好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不断努力。冶生莲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冶生莲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刺绣,冶生莲也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她利用闲暇时间远赴湖北、四川、苏州等地给那里的妇女们进行培训,并被邀请到高校向学生们讲解传统刺绣法。7年间,冶生莲先后开展了7期培训班,培训人次达700余人。资助了17名贫困学生,为贫困山区开挖2孔“母亲水窖”;积极参与“爱心妈妈”项目,为青海省55名留守儿童编织过冬毛衣和围巾开展送温暖活动;2015年母亲节期间为60名爱心妈妈送去了60套手工编织包。为青海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资助1000元人民币。工作室先后荣获西宁市妇女创业示范基地;全国巾帼科技特派员暨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训班优秀学员奖;工作室带头人冶生莲本人先后获得“善行义举社会公德模范”;“感动夏都最美妈妈”;青海省“最美家庭”;城东区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如今,冶生莲的刺绣作坊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每年都能创作刺绣上千张,为作坊里的姐妹们带来近万元的收入。“没有一个人生来是任何事情都会的,但只要有心,什么都难不倒,有志者事竞成嘛。”在采访结束时,冶生莲感触颇深得告诉记者,是刺绣改变了她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梦想。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企投新闻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新华商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商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商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新华商务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传统手艺|让高原妇女绣出美好生活

导读: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是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是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或图案,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而在我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也有一种独属于土族人民的“盘绣”技艺流传于世。土族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传统的盘绣绣品以黑色纯棉布为底料,以密集的绣法为基调,以大面积繁绣为特色,其图案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色泽鲜明。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 云气、 太极图、 孔雀戏牡丹等。盘绣作品展现出了土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博大精美,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工匠精神传承土族盘绣文化

李发秀在家刺绣。

    青绣已成为青海一大特色。

    出生于1959年的李发秀,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一位农民,也是土族盘绣的传承人。从幼年开始学习盘绣技艺至今,李发秀一直在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古老的土族盘绣技艺。

    按照土族的传统,土族女人有了女儿后,会用十几年的时间手把手地传授女儿盘绣技艺。女儿出嫁时,要在娘家办一场个人绣展,以展示自己的聪明能干。

    土族女子几乎人人都会绣活儿,李发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发秀说:“我7岁开始学盘绣,14岁即学会了土族刺绣的多种针法及基本构图,阿妈说姑娘家要不会绣,会被人看不起,我的嫁衣就是我自己绣的。”

    “盘绣做起来很不容易,绣布也跟别的绣布不一样,要先用浆糊把棉布粘起来,再把布压平,自己想图案、配颜色。为了达到镶色和顺的效果,一种色彩往往要选择若干个色级,如一朵红色石榴花从深到浅要配十多个色级的绣线。”李发秀说。

    李发秀的盘绣技艺精湛,她的绣品色彩丰富、图案美观大方兼具民族特色。2008年,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藏于深闺的土族刺绣品随着李发秀的名气,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眼球。

    1995年,李发秀参加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活动,参会的国内外人员都很欣赏李发秀的刺绣作品,一位叫凯洛的加拿大女士对李发秀的绣品很感兴趣,当场定制了李发秀的绣品。1996年凯洛又来到中国,专门拜访了李发秀,并购买了多件绣品。

    李发秀通过与这位外国友人的交流,意识到盘绣绣品不仅是土族人民的挚爱,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这激发了她弘扬和传承土族盘绣的热情。

    作为土族盘绣的传承人,李发秀意识到,土族盘绣若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她尝试从多角度对土族盘绣进行创新:在图案设计上,融入时代元素和标志性事件,为土族盘绣带来新鲜气息;在品类拓展上,以香包、荷包、挂件等实用性种类为主,同时将盘绣的底料由传统的黑棉布换成织锦缎,使盘绣更美观;在销售方式上,除了顾客上门、电话定制等,还开设了网店。

    2009年,李发秀的盘绣作品在“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中获金奖;2010年,她被授予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如今,已近60岁的李发秀仍然为传承、发展土族盘绣忙碌着。她曾多次被聘为互助土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乡镇土族刺绣培训班”专业教师,她还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当地30岁至40岁之间的刺绣爱好者,向她们传授盘绣技艺,多年来已培养了八百多名盘绣人。

    目前,依靠盘绣为家庭创收的土族妇女占全村妇女总数的60%,每逢当地集市或周边乡镇举办才艺展示活动时,她们就带上自己的盘绣作品去展示、参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艺三十余年的李发秀曾在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和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中国故事"等大型活动中展示技艺。2009年,她的盘绣作品在"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中获金奖。2010年授予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对一名土族女子来说,盘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功课”。互助县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得元对记者说。

    土族少女一般从小跟随母亲或长辈学习刺绣,在待字闺中的两年间,就要独立完成各种绣品,作为自己的嫁妆。土族女子出嫁前,要在娘家和婆家都要举办一个盘绣个人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所有亲朋好友、本家邻舍一一展示,俗称“摆针线”。婚后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她们又会像当初自己的母亲那样,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 将这种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代代相传下去。如此岁月历经上千年,形成了土族盘绣特有的“气质”。

    互助土族盘绣艺术是土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承载着这个民族变迁史中太多的文化信息,是整个土族精神凝聚的物质象征。

    李得元告诉记者,由于费时费力,早些年许多年轻人不屑于学习,熟练掌握的一代又渐渐老去,这门古老的民族技艺一度曾面临后继无人断层流失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人员对盘绣做了一些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这门古老的民族技艺重新焕发活力。目前正以它形式上的质朴无华、内容上的古老含蓄以及色彩上的大胆运用逐渐引起世人的重视。

    冶生莲手中的精彩人生

冶生莲的店里挂满了琳琅满目的作品。

    右手平端绣绷,左手捏针,一缕缕五彩的丝线在灵巧的双手中上下翻飞,交织相融,汇聚成一幅幅形态各异、内容丰富的美丽画卷……每天下午,平安驿袁家村的一间小小绣房内,冶生莲和她的小伙伴总会沉浸在这里绣山绣水绣花鸟。从2012年开始接触刺绣至今,7年时间不仅练就了精湛的绣技,更绣出了她的精彩人生。

    2000年,冶生莲下岗了,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在城东区共和路租下了一间小店铺,做起了润滑油生意,由于她待人热情诚恳,诚信经营,润滑油经销店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润滑油代理专卖店,并安置了5名下岗职工,先后6次被省、市及城东区工商局评为“诚信个体工商户”、“先进个体工商户”、“价格诚信先进单位”、“光彩之星”、“放心门店”等荣誉称号。

    通过自己的努力,冶生莲的生活逐步富裕了起来。当她看到社区里无业、失业、残疾妇女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时,不由想起自己当年下岗时的困境,为此她萌发了带领她们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想法。2012年11月,冶生莲参加了编织、刺绣技术培训班。并掌握了技术,了解了销售渠道,主动把社区里没有稳定经济收入但能够进行手工劳动的家庭妇女和下岗职工以及残疾人员组织起来,为她们进行免费培训,并成立了“依莲”阿娘手工编织队。

    很快,姐妹们掌握了基本的手法,一批批手工编织的地板袜、包袋、儿童手工刺绣工艺布鞋、 民间盘绣、拉绣、十字绣、丝带绣等作品在各种集市上供不应求。经过几年的发展,“依莲”阿娘手工编织队手工编织培训工作室已覆盖湟中、湟源、大通、平安、贵德等社区县,并建立了5个手工艺培训点,拥有长期从事手工编织人员60余人,为带动西宁周边县乡妇女脱贫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

    从画画到走针,从在破布上练习,到简单的荷包、小挂饰、鞋垫绣品,没有刺绣基础的冶生莲只能从最简单的步骤开始,一针一针地练习,尽管指头上早已像蜂窝一样全是针眼,但倔强的冶生莲却跟绣花针“较上了劲”,始终不肯服输。“那个时候手太笨了,绣出来的东西歪七扭八的,现在如果你让我去看当年绣的东西,那完全是一种惨不忍睹的感觉。”想起初学编织刺绣的情景时,冶生莲笑着打趣道。

    “刺绣本身就是一项古老的技艺,虽然老一辈有人会做,但会这门手艺的人不是很多。”虽然我是男儿身,但传承这事儿需要有人去做啊。”平安区沙沟乡沙沟村村民韩彪对记者说。如今,韩彪通过快手平台,现场演示刺绣牡丹花,一幅作品能卖到8000元至上万元不等。

    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刺绣的手艺,是67岁的土族阿姑牛麻素少女时期就学会的。她告诉记者,那是个年轻媳妇都会扎花的时代,没有人特意教。她就坐在母亲旁边,看着母亲一针一线地缝制。时间长了,自己摸索着也就会了。“我从小就爱做一些手工活,原先只是因为兴趣在家做着玩儿,没想着靠做这个赚钱,只是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会把家里做多的盘绣拿到集市上来卖”,后来越做越多,又开始往亲戚家送,有时候一做就是一整天,闲的时候就会想做,要是不做,心里空落落的,心慌得很。”她眯着眼笑着说。

    传承民族特色手工艺,创新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发扬巾帼志愿服务精神,为更好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不断努力。冶生莲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冶生莲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刺绣,冶生莲也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她利用闲暇时间远赴湖北、四川、苏州等地给那里的妇女们进行培训,并被邀请到高校向学生们讲解传统刺绣法。7年间,冶生莲先后开展了7期培训班,培训人次达700余人。资助了17名贫困学生,为贫困山区开挖2孔“母亲水窖”;积极参与“爱心妈妈”项目,为青海省55名留守儿童编织过冬毛衣和围巾开展送温暖活动;2015年母亲节期间为60名爱心妈妈送去了60套手工编织包。为青海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资助1000元人民币。工作室先后荣获西宁市妇女创业示范基地;全国巾帼科技特派员暨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训班优秀学员奖;工作室带头人冶生莲本人先后获得“善行义举社会公德模范”;“感动夏都最美妈妈”;青海省“最美家庭”;城东区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如今,冶生莲的刺绣作坊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每年都能创作刺绣上千张,为作坊里的姐妹们带来近万元的收入。“没有一个人生来是任何事情都会的,但只要有心,什么都难不倒,有志者事竞成嘛。”在采访结束时,冶生莲感触颇深得告诉记者,是刺绣改变了她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梦想。

高原妇女 编辑:新华商务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新华商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商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商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新华商务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相关阅读

热点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