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华商务网 > 资讯 > 正文
新华商务网-移动版 首页

乡村外卖配送|大山深处有外卖 开店送餐年入40万 跑的是条什么“路”?

时间:2019-03-27 15:31
分享到:

原标题:大山深处有外卖 开店送餐年入40万 跑的是条什么“路”?

罗江胜准备出门送餐

大山深处也有外卖?那是怎样一种卖法?

几年前,罗江胜也想象不到,自己能在偏远的山村开上农家乐,然后每天接到订餐电话。

罗江胜被村民称为“送餐老板”、“外卖大哥”。他每天骑着摩托车送餐,在村道上来来回回要跑10来趟,最远送到10公里外的邻镇村庄。如今,罗江胜的农家乐一年有40万元纯收入。

四川省古蔺县东新镇呐喊村,靠山,对面还是山,站在山上喊,声音就在村里回荡。村子离古蔺县城将近60公里,离东新镇集镇也有10多公里。村主任郭登举说,“呐喊村山高路远,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不好娶媳妇。”

但现在,村子满坡种上了猕猴桃、甜橙、蜂糖李,回乡就业、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村子又充满了人气与活力。2012年,罗江胜回家置办了一套厨具,跑十里八乡的宴席。随着村里产业经济的发展,他抓住机遇办起了农家乐,送起了外卖,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罗江胜最新的计划是“从农村迈向集镇”,在邻近的皇华镇集镇上再开一家“分店”。

在呐喊村,这个离县城和集镇都很偏远的山村,人们吃饭开始了“随时下馆子”。

乡村式外卖

▼点餐

不需要在外卖平台下单,一个电话,或口口相传

▼点评

如果味道不合适,村民会直截了当提出来;送餐稍微晚了点,一句“抱歉”谁也不计较

▼餐品

一份干锅鸡240元,一份红汤羊肉180元;家常“快餐”,肉丝、肉片、回锅肉搭配时令菜蔬,人均15元

▼客人

一两公里范围内的村民,最远来自10公里开外的鱼化镇。“过惯了城市生活”的返乡村民,不想做菜时,便用电饭煲煮一点米饭,再在罗江胜那点两个菜。一些村民办酒席,或来了客人,直接电话订餐

▼送餐

村民在地里劳动时点餐,忙的时候直接送到地里,大部分时间,村民会就近找一户农家就餐,便送到指定农家去

1

送外卖的“老板”

每天10来趟,最远送到10公里外

罗江胜49岁,黝黑,微胖,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一点。

他做的干锅鸡、羊肉汤锅很好吃,村民爱点,家常的回锅肉、炒素菜也味道可口。从早上开始,就不断有人打电话订餐,他挨着记下来。然后准备食材、配料……整个上午,他和妻子赵永菊都在厨房忙。

中午他开始送餐,大多数都是一两公里范围内的村民。他送餐的时候,赵永菊掌厨,忙不过来他又搭一把手。

“平均每天要送10来趟。”罗江胜说,一份干锅鸡240元,一份红汤羊肉180元,也有家常的“快餐”,肉丝、肉片、回锅肉,搭配时令菜蔬,人均15元。一个月下来,他的农家乐要卖出100只鸡、300斤牛肉、2只羊。

都是本地食材,鸡是附近村民卖的,牛肉、羊肉也从当地人那里购买。罗江胜说要保证食材品质,虽然在村里开农家乐谈不上竞争,但一样要树立口碑。鸡买回来后,他常常自己先吃,发现肉肥、肉里含水量高,就会把这群鸡放养个把月再杀。

一般的蔬菜,是罗江胜自家地里种的,白菜、青菜、莴笋、蒜苗……房屋周边几块地里种的各种蔬菜,最终从他的厨房端上了村民的餐桌。

最远的一户订餐,来自10公里开外的鱼化镇,点了1700元的菜。这户村民为老人做寿宴客,需要搭配一些“硬菜”,点的都是鸡、牛肉、羊肉等菜。他送到的时候,客人给了50元的路费,他不要,对方坚决要给。

这户人家本来可以在更近的集镇上点餐,就是觉得罗江胜的菜食材可靠,味道好。他自己也有点意外,口碑传得这么远。

罗江胜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外打工,先在浙江的建筑工地干活,然后又去了广东一家燃气公司上了7年班,2007年突然想回老家,便辞了职。

他后来意识到,如果不辞职,有机会进入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拿上高工资。讲起这份工作,罗江胜多少有些遗憾,但没有后悔,毕竟他现在赚了钱。他的农家乐,一年纯收入有40万元左右。

2

点外卖的“新人”

村子发展猕猴桃,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变了

从广东辞职回来后,罗江胜在古蔺县一家工厂承包了3年食堂,合同期满后,他回到了呐喊村。

他最终置办了一套厨具,跑十里八乡的农村宴席。那是2012年的时候,罗江胜正式成为一名乡厨。一年能接到几十场宴席,春节前后忙,大部分时间是淡季。

变化始于2014年,呐喊村开始推进猕猴桃产业发展。村里流动人口多起来,机械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参观考察人员,这些人就餐,只有找到他这里。

罗江胜就势开起了农家乐,挂上“菊胜餐馆”的招牌。大部分点餐的还是年轻人,或者收入较好的家庭。他没有明确统计过客户的信息,也没有详细分析过客户群体,但他跟大部分客户都熟悉。

有了这些产业基地,农村的生产生活也随之改变。呐喊村村主任郭登举说,如今,村里人已经习惯了去地里上班,授粉、锄草、施肥、搭棚……还有村民向大户承包了劳务。

村民忙着上班,便没了时间做饭,于是常常有三五个村民在地里劳动时,便相约点份“外卖”,电话打给罗江胜。罗江胜便准点送过去,特别忙的时候直接送到地里,大部分时间,村民会就近找一户农家就餐,罗江胜便送到指定的农家去。

务工返乡的村民多起来,这些“过惯了城市生活”的村民,也是罗江胜的常客。他们用电饭煲煮一点米饭,再在罗江胜那点两个菜。

还有一些村民家里办酒席,或者来了客人,有时候邀约到“菊胜餐馆”,有时候则直接电话订餐。

29岁的村民罗庆祝以前在成都建筑工地打工,2017年回到呐喊村种了30亩猕猴桃。他算得上罗江胜的老主顾,地里请人干活,家里来了客人,甚至是自己不想做饭,一个电话打给罗江胜就行。

去年,村里又开了一家农家乐。在呐喊村,这个离县城和集镇都很偏远的山村,人们吃饭开始了“随时下馆子”。

3

山村返乡潮

抓住发展机遇,准备去镇上开分店

罗江胜不送外卖的时候,会骑着车子在村里转悠,看那些整整齐齐的猕猴桃长满田间。这山村,已经不再是他过去熟悉的山村。

罗江胜说,更早的时候,村民种水稻、玉米……所有人都在地里找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开始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孩子。村子变得寂静,空空荡荡的,田里长满荒草。

但现在,村子又热闹起来,土地被流转,重新整理,栽上整齐的果树。穿梭在田间,罗江胜喜欢闻空气里弥漫着的青草味道、鲜花盛开的味道。

呐喊村村主任郭登举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2014年,呐喊村开始实行土地流转,11户村民种了308亩猕猴桃。随后两年,猕猴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呐喊村已建成3000多亩猕猴桃基地,种植户达到六七十户,超过100亩的大户有五六户。

除了几户外来投资的大户,其他都是当地村民种植的。郭登举说,过去两年,10多户在外务工村民回到家里,种上二三十亩猕猴桃。

郭登举介绍,呐喊村有村民2600多人,其中富余劳动力500多人,大部分在外务工。随着产业的发展,一些村民开始回乡创业,很多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也实现了就业。在种植业的带动下,养殖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村民的收入明显增长,村里基础设施也得到极大改善。2018年,呐喊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郭登举说,目前,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也建了脱贫产业园区,原有的山村景象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农村的另一番风貌。

东新镇党政办主任陈哲告诉记者,目前全镇4个村种了8000多亩猕猴桃。而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全镇的山区根据海拔不同,分成了不同的“经济带”,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分别种上甜橙、猕猴桃、蜂糖李。

大部分时间,罗江胜都忙得不可开交,平常都是他和妻子两个人经营。采摘节或者过年前后,他不得不请人打下手,100元/天的工钱,如果还加班的话,便是200元/天。2017年10月28日采摘节那几天,他请了13个人帮忙。

罗江胜决定抓住“发展的机遇”,他最新的计划是“从农村迈向集镇”,在邻近的皇华镇集镇上再开一家“分店”。因为最近两年,除了东新镇,周边的鱼化镇、皇华镇,农业产业化也在轰轰烈烈地发展。

4

乡村式外卖

点餐一个电话或口口相传,讲诚信也讲人情

罗江胜至今还感到意外,没有想到生意会做到这个地步,即便当年开农家乐,建新房,办证照,也没有“想到这么长远”。

他说自己并没有开餐厅的经验,都是一步一步跟着村民的需求发展。

有时候,村民要点外卖,不论多远,只要打了电话,罗江胜都会尽力送去。他也会根据点餐人的情况,推荐哪几样菜合适、点多少菜就够了。有时候微信支付,有时候给现金,甚至过几天再来结账,“都是一句话的事情”。

“都不需要说点什么菜,说几个人就行。”村民罗庆祝说,如果点“快餐”,他会根据人数直接配菜,保证吃饱吃好。如果点了干锅鸡之类的“大菜”,罗江胜还会主动送个凉菜、素菜。

罗庆祝说,因为都是熟人,彼此很信任,菜的味道、分量大小,都不会在点餐的时候强调,而收费也是大众消费。

平时送餐,罗江胜是不收送餐费的。订餐也很简单,不需要在外卖平台下单,也不需要在线好评,都是村民一个电话,口口相传。如果味道不合适,村民往往会直截了当地提出来,送餐稍微晚了点,一句“抱歉”谁也不计较。

郭登举也时常在罗江胜这里订餐,他说自己可能是“提意见最多的客户”,如果味道不合适,会专门给他打个电话说一下。罗江胜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学过厨师,只是一直喜欢做菜,至今的拿手菜,也是自己摸索,还有村民不断提意见提出来的。

“抬头不见低头见”,罗江胜认为,在农村做生意,人品和人情最重要。平常一两个人到他的农家乐就餐,他都是免费。有人晚上来吃饭,他忙完了,也坐上桌子,跟着一起喝一杯闲话家常。

他骑一辆摩托车,村里的路早已跑熟。村民习惯喊他“送餐老板”、“外卖大哥”,他乐呵呵地应着,跟谁都和和气气。 朱启丹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杨灵 摄影报道

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企投新闻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新华商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商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商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新华商务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乡村外卖配送|大山深处有外卖 开店送餐年入40万 跑的是条什么“路”?

导读:原标题:大山深处有外卖开店送餐年入40万跑的是条什么“路”?罗江胜准备出门送餐大山深处也有外卖?那是怎样一种卖法?几年前,罗江胜也想象不到,

原标题:大山深处有外卖 开店送餐年入40万 跑的是条什么“路”?

罗江胜准备出门送餐

大山深处也有外卖?那是怎样一种卖法?

几年前,罗江胜也想象不到,自己能在偏远的山村开上农家乐,然后每天接到订餐电话。

罗江胜被村民称为“送餐老板”、“外卖大哥”。他每天骑着摩托车送餐,在村道上来来回回要跑10来趟,最远送到10公里外的邻镇村庄。如今,罗江胜的农家乐一年有40万元纯收入。

四川省古蔺县东新镇呐喊村,靠山,对面还是山,站在山上喊,声音就在村里回荡。村子离古蔺县城将近60公里,离东新镇集镇也有10多公里。村主任郭登举说,“呐喊村山高路远,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不好娶媳妇。”

但现在,村子满坡种上了猕猴桃、甜橙、蜂糖李,回乡就业、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村子又充满了人气与活力。2012年,罗江胜回家置办了一套厨具,跑十里八乡的宴席。随着村里产业经济的发展,他抓住机遇办起了农家乐,送起了外卖,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罗江胜最新的计划是“从农村迈向集镇”,在邻近的皇华镇集镇上再开一家“分店”。

在呐喊村,这个离县城和集镇都很偏远的山村,人们吃饭开始了“随时下馆子”。

乡村式外卖

▼点餐

不需要在外卖平台下单,一个电话,或口口相传

▼点评

如果味道不合适,村民会直截了当提出来;送餐稍微晚了点,一句“抱歉”谁也不计较

▼餐品

一份干锅鸡240元,一份红汤羊肉180元;家常“快餐”,肉丝、肉片、回锅肉搭配时令菜蔬,人均15元

▼客人

一两公里范围内的村民,最远来自10公里开外的鱼化镇。“过惯了城市生活”的返乡村民,不想做菜时,便用电饭煲煮一点米饭,再在罗江胜那点两个菜。一些村民办酒席,或来了客人,直接电话订餐

▼送餐

村民在地里劳动时点餐,忙的时候直接送到地里,大部分时间,村民会就近找一户农家就餐,便送到指定农家去

1

送外卖的“老板”

每天10来趟,最远送到10公里外

罗江胜49岁,黝黑,微胖,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一点。

他做的干锅鸡、羊肉汤锅很好吃,村民爱点,家常的回锅肉、炒素菜也味道可口。从早上开始,就不断有人打电话订餐,他挨着记下来。然后准备食材、配料……整个上午,他和妻子赵永菊都在厨房忙。

中午他开始送餐,大多数都是一两公里范围内的村民。他送餐的时候,赵永菊掌厨,忙不过来他又搭一把手。

“平均每天要送10来趟。”罗江胜说,一份干锅鸡240元,一份红汤羊肉180元,也有家常的“快餐”,肉丝、肉片、回锅肉,搭配时令菜蔬,人均15元。一个月下来,他的农家乐要卖出100只鸡、300斤牛肉、2只羊。

都是本地食材,鸡是附近村民卖的,牛肉、羊肉也从当地人那里购买。罗江胜说要保证食材品质,虽然在村里开农家乐谈不上竞争,但一样要树立口碑。鸡买回来后,他常常自己先吃,发现肉肥、肉里含水量高,就会把这群鸡放养个把月再杀。

一般的蔬菜,是罗江胜自家地里种的,白菜、青菜、莴笋、蒜苗……房屋周边几块地里种的各种蔬菜,最终从他的厨房端上了村民的餐桌。

最远的一户订餐,来自10公里开外的鱼化镇,点了1700元的菜。这户村民为老人做寿宴客,需要搭配一些“硬菜”,点的都是鸡、牛肉、羊肉等菜。他送到的时候,客人给了50元的路费,他不要,对方坚决要给。

这户人家本来可以在更近的集镇上点餐,就是觉得罗江胜的菜食材可靠,味道好。他自己也有点意外,口碑传得这么远。

罗江胜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外打工,先在浙江的建筑工地干活,然后又去了广东一家燃气公司上了7年班,2007年突然想回老家,便辞了职。

他后来意识到,如果不辞职,有机会进入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拿上高工资。讲起这份工作,罗江胜多少有些遗憾,但没有后悔,毕竟他现在赚了钱。他的农家乐,一年纯收入有40万元左右。

2

点外卖的“新人”

村子发展猕猴桃,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变了

从广东辞职回来后,罗江胜在古蔺县一家工厂承包了3年食堂,合同期满后,他回到了呐喊村。

他最终置办了一套厨具,跑十里八乡的农村宴席。那是2012年的时候,罗江胜正式成为一名乡厨。一年能接到几十场宴席,春节前后忙,大部分时间是淡季。

变化始于2014年,呐喊村开始推进猕猴桃产业发展。村里流动人口多起来,机械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以及参观考察人员,这些人就餐,只有找到他这里。

罗江胜就势开起了农家乐,挂上“菊胜餐馆”的招牌。大部分点餐的还是年轻人,或者收入较好的家庭。他没有明确统计过客户的信息,也没有详细分析过客户群体,但他跟大部分客户都熟悉。

有了这些产业基地,农村的生产生活也随之改变。呐喊村村主任郭登举说,如今,村里人已经习惯了去地里上班,授粉、锄草、施肥、搭棚……还有村民向大户承包了劳务。

村民忙着上班,便没了时间做饭,于是常常有三五个村民在地里劳动时,便相约点份“外卖”,电话打给罗江胜。罗江胜便准点送过去,特别忙的时候直接送到地里,大部分时间,村民会就近找一户农家就餐,罗江胜便送到指定的农家去。

务工返乡的村民多起来,这些“过惯了城市生活”的村民,也是罗江胜的常客。他们用电饭煲煮一点米饭,再在罗江胜那点两个菜。

还有一些村民家里办酒席,或者来了客人,有时候邀约到“菊胜餐馆”,有时候则直接电话订餐。

29岁的村民罗庆祝以前在成都建筑工地打工,2017年回到呐喊村种了30亩猕猴桃。他算得上罗江胜的老主顾,地里请人干活,家里来了客人,甚至是自己不想做饭,一个电话打给罗江胜就行。

去年,村里又开了一家农家乐。在呐喊村,这个离县城和集镇都很偏远的山村,人们吃饭开始了“随时下馆子”。

3

山村返乡潮

抓住发展机遇,准备去镇上开分店

罗江胜不送外卖的时候,会骑着车子在村里转悠,看那些整整齐齐的猕猴桃长满田间。这山村,已经不再是他过去熟悉的山村。

罗江胜说,更早的时候,村民种水稻、玉米……所有人都在地里找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开始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孩子。村子变得寂静,空空荡荡的,田里长满荒草。

但现在,村子又热闹起来,土地被流转,重新整理,栽上整齐的果树。穿梭在田间,罗江胜喜欢闻空气里弥漫着的青草味道、鲜花盛开的味道。

呐喊村村主任郭登举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2014年,呐喊村开始实行土地流转,11户村民种了308亩猕猴桃。随后两年,猕猴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呐喊村已建成3000多亩猕猴桃基地,种植户达到六七十户,超过100亩的大户有五六户。

除了几户外来投资的大户,其他都是当地村民种植的。郭登举说,过去两年,10多户在外务工村民回到家里,种上二三十亩猕猴桃。

郭登举介绍,呐喊村有村民2600多人,其中富余劳动力500多人,大部分在外务工。随着产业的发展,一些村民开始回乡创业,很多六七十岁的留守老人,也实现了就业。在种植业的带动下,养殖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村民的收入明显增长,村里基础设施也得到极大改善。2018年,呐喊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郭登举说,目前,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也建了脱贫产业园区,原有的山村景象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农村的另一番风貌。

东新镇党政办主任陈哲告诉记者,目前全镇4个村种了8000多亩猕猴桃。而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全镇的山区根据海拔不同,分成了不同的“经济带”,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分别种上甜橙、猕猴桃、蜂糖李。

大部分时间,罗江胜都忙得不可开交,平常都是他和妻子两个人经营。采摘节或者过年前后,他不得不请人打下手,100元/天的工钱,如果还加班的话,便是200元/天。2017年10月28日采摘节那几天,他请了13个人帮忙。

罗江胜决定抓住“发展的机遇”,他最新的计划是“从农村迈向集镇”,在邻近的皇华镇集镇上再开一家“分店”。因为最近两年,除了东新镇,周边的鱼化镇、皇华镇,农业产业化也在轰轰烈烈地发展。

4

乡村式外卖

点餐一个电话或口口相传,讲诚信也讲人情

罗江胜至今还感到意外,没有想到生意会做到这个地步,即便当年开农家乐,建新房,办证照,也没有“想到这么长远”。

他说自己并没有开餐厅的经验,都是一步一步跟着村民的需求发展。

有时候,村民要点外卖,不论多远,只要打了电话,罗江胜都会尽力送去。他也会根据点餐人的情况,推荐哪几样菜合适、点多少菜就够了。有时候微信支付,有时候给现金,甚至过几天再来结账,“都是一句话的事情”。

“都不需要说点什么菜,说几个人就行。”村民罗庆祝说,如果点“快餐”,他会根据人数直接配菜,保证吃饱吃好。如果点了干锅鸡之类的“大菜”,罗江胜还会主动送个凉菜、素菜。

罗庆祝说,因为都是熟人,彼此很信任,菜的味道、分量大小,都不会在点餐的时候强调,而收费也是大众消费。

平时送餐,罗江胜是不收送餐费的。订餐也很简单,不需要在外卖平台下单,也不需要在线好评,都是村民一个电话,口口相传。如果味道不合适,村民往往会直截了当地提出来,送餐稍微晚了点,一句“抱歉”谁也不计较。

郭登举也时常在罗江胜这里订餐,他说自己可能是“提意见最多的客户”,如果味道不合适,会专门给他打个电话说一下。罗江胜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学过厨师,只是一直喜欢做菜,至今的拿手菜,也是自己摸索,还有村民不断提意见提出来的。

“抬头不见低头见”,罗江胜认为,在农村做生意,人品和人情最重要。平常一两个人到他的农家乐就餐,他都是免费。有人晚上来吃饭,他忙完了,也坐上桌子,跟着一起喝一杯闲话家常。

他骑一辆摩托车,村里的路早已跑熟。村民习惯喊他“送餐老板”、“外卖大哥”,他乐呵呵地应着,跟谁都和和气气。 朱启丹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杨灵 摄影报道

乡村外卖 编辑:新华商务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新华商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华商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商务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新华商务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相关阅读

热点精选